疏桐上蝉
"互联网+”为绿色农业发展加速
杂文  2017年03月24日  阅读:1118

2月7日至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光到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正安县和湄潭县调研推动“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工作。(2月22日《遵义日报》)

“互联网+”农业培育有品质的农产品。在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更为凸显:粗放、分散的耕作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过度使用化学肥料,肆意向耕地排放、倾倒垃圾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人口劳动素质相对不足,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但影响了农业产出,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无疑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绿色农产品的绝佳途径。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对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高效管理,及时精准的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种植、养殖全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管,精准调控温度、湿度、肥料或饲料配比等,既能极大提升农产品的产出率和质量,又能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健康。

“互联网+”农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质量是口碑的前提,但有质量未必应当有口碑,更未必有知名度和市场。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下,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反馈的滞后性,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买方,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利益难以保障。“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破了地理和信息的隔阂,直接将山里的农产品供应与外面的市场有效衔接起来,农产品的推销将省略中间环节,不必再受制于中间商,将形成农业公司或农户直通市场的模式。在互联网触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今天,借助“互联网+”,农产品将被置于被无限放大的市场空间,不但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还可以销往海外;农业公司、农户与市场之间将实现双向选择,农户的收益也将直接通过市场实现最大化。

“互联网+”农业的关键是政府引导。目前,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在农村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站点,将“互联网+”农业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但因传统农业模式没有根本上改变、一些农户没有互联网意识,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不足,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推广和实际成效。这需各级地方强力主导,出台奖扶政策,引导广泛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入专业化农业公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