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桐上蝉
扶贫要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
杂文  2016年10月22日  阅读:1625

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表彰活动背景下,增设脱贫攻坚奖,这表明脱贫攻坚已经被党和国家摆在了非常重要位置。有幸获奖者应被视为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新时期的“最可爱的人”。由此也希望本项评选活动,能够进一步考虑把尽可能多的获奖荣誉和机会首先给予那些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奋斗脱贫的劳动者。(10月18日中国网)

“最可爱的人”最初指的是在抗美援朝中英勇善战的志愿军战士,后来泛指一切为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今天,在稳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落实、全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期,谁能冲在最前面、战斗在第一线、做出值得人民和时代铭记的业绩,谁就是“最可爱的人”。

但在不少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贫困户脱贫的主观愿望不强烈,缺乏主动作为。而地方采取的对策也是治标不治本,单纯的把扶贫当救济,给钱给物,使贫困群众不劳而获,长此以往,助长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惰性。一旦取消这些资金补助,就会造成返贫。扶贫,只有找准了“穷根”,采取根治之策,才能实现扶贫彻底、彻底扶贫。要根治“穷病”,关键不在扶贫政策好不好、落实扶贫资金“精准”与否、扶贫机制制度配套完善与否、全流程监管全面及时与否,而在贫困群众自身的志气和努力。

然而全面脱贫攻坚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形势严峻的多重挑战,不但需要更多的“最可爱的人”的奉献,也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激发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努力,争取早日掌握脱贫致富的能力,不但实现自身的脱贫,也帮助周边的群众、周边地区实现连户连片的脱贫。虽然全面脱贫的最后期限只有四年多一点时间,仍还有4000多万的贫困人口,但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时间越是往后,脱贫的难度越大,单靠扶贫干部的努力恐怕难以确保脱贫目标的如期完成,亟待凝聚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比如企业、社团、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智献策,形成合力。

扶贫要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扶贫攻坚中存在着诸多讼扶贫干部头疼的“碉堡”,但没有一个比贫困群众的惰性更难攻克。但说到底,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维惰性并非先天的,在代际贫困的绝望中形成的麻木,也非全部是因基本认知、素质的低下造成。事实上,一味采取施舍、救济式扶贫的地方政府难辞其咎。扶贫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也要“扶智”,培育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更需“扶志”,让贫困群众以穷为耻,以懒惰为耻,以后进为耻,以勤劳实干为荣,以争先脱贫为荣,以率先致富为荣,以帮扶他人脱贫为荣。人贵有志,这是中国人的气节和精气神。5000万贫困群众的贫困,并非因懒惰而成,更多的是地理环境恶劣、代际传递、信息闭塞所造成,只要激活他们内心的自尊自强精神,培育他们脱贫致富的技能,打通他们与外界的物质资源和信息交流的通道,脱贫攻坚势必事半功倍。